极端气候对城市的运行管理能力提出严峻挑战,这其中就包括城市的“门面”之一——景观绿化,持续多天的高温加上强烈光照,容易引发植物失水、灼伤、干枯等问题,该如何应对?
未雨绸缪从选种开始
“持续高温和暴晒对绿化养护是很大挑战。”徐汇区绿化管理中心绿地管理科科长曾俊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尽管采取了众多精细化养护措施,但区内部分主要道路的景观绿化还是出现了叶片晒斑、焦边、枯落等问题,一些花卉显得“垂头丧气”,观赏效果的确不及平日。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中心城区的道路景观绿化大多是在今年4月至6月更新和养护的,此前,受疫情影响,大多区域的绿化养护工作一度停滞。
“数个月前就种下的景观绿化能够撑过连续高温,其中一部分目前还能有些观赏效果,已经不容易。”曾俊表示,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学问。
首先是植物品种。记者从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了解到,应对近年来日益频繁的高温日等极端天气,上海各区绿化市容部门已习惯未雨绸缪,在挑选景观绿化植物时,优先考虑景观效果和抗逆性兼备的品种。
以徐汇区肇嘉浜路沿线的绿化带为例,选用的紫娇花、大花萱草、兰花三七、黄金菊、百子莲、木槿、石榴、紫薇、穗花牡荆、夏鹃等,分别在抗旱、抗涝、抗寒、耐盐碱、抗病虫害等方面有较为突出的表现。
比如紫娇花,别名野蒜、非洲小百合,属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喜高温、耐热的球根花卉,而且对土壤要求不严,开出的紫粉色小花很讨人喜欢,是能够撑起夏日城市风景的植物。今年炎夏,紫娇花果然没有辜负园丁们的厚望。
补水要看温度和湿度
光选对品种没有用,必须要有精细化的养护手段来“护航”,这其中,怎么补水尤其关键。
据曾俊介绍,目前徐汇区在多处景观绿化中使用了自动喷灌及“雾森”系统。
自动喷灌系统的主体是埋设在绿化带浅层土壤中的水管和藏在植被中的喷灌头,一旦插入土中的温度、湿度监测器“察觉”到温度过高、湿度过低,就自动打开阀门,给附近的植物淋一场“及时雨”,温度降到或湿度增至一定的标准值后,喷灌头自动关闭。
如果温度、湿度没有大起大落,该系统则会按照设置的时间开启常规补水模式:每天7时至10时、15时至17时。
这种模式降低了养护工人在白天的劳动强度,他们调整作业时间后,每天4时至7时、18时至22时,也就是凌晨和晚间,再对景观绿化进行包括补水、摘除枯叶等工作在内的日常养护。
“雾森”系统,顾名思义,就是给植物及周边环境“浸”上一片水雾,一来可以有效降低区域温度,二来,细小的水珠能够避免产生大水珠那样的“放大镜”作用,不易灼伤叶片和花瓣。
此外,排水性良好的疏松土壤也很有必要。“最近午后容易‘下开水’,排水不好会形成水坑,一晒等于给植物蒸桑拿,对于新种的、根系尚不发达的植物而言,杀伤力十足。”曾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