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国土绿化取得明显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十年来,林草系统把生态保护修复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推进林草湿沙生态系统治理,加快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湿沙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屏障。
造林绿化步伐明显加快,森林资源实现了扩面增量和提质增效。坚持造林数量与质量并重,持续开展造林绿化,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十年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抚育12.4亿亩。全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保持“双增长”,森林面积由31.2亿亩增加到34.6亿亩,森林覆盖率由21.63%提高到24.02%,森林蓄积量从151.37亿立方米增加到194.93亿立方米。森林植被生物量达218.86亿吨。林草植被总碳储量达到114.43亿吨,年碳汇量12.8亿吨。我国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为全球贡献了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13.14亿亩,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十年来,北京市实施了两轮百万亩造林,增加绿化面积228万亩,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北京的绿色更加浓郁、景色更加优美,广大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草原保护修复扎实推进,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全国草地面积39.68亿亩,划定基本草原37亿亩。扎实推进草原保护修复,国家实施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人工种草、退化草原改良和围栏封育等措施完成草种改良生态修复5.14亿亩。实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草畜平衡及补奖政策,重点天然草原牲畜超载率由23%下降至10.09%,草原生态退化、无序利用、过度开发放牧的状况基本得到遏制。内蒙古实施草原生态补奖,广袤草原得到休养生息,草原植被盖度大幅提高,很多草原严重退化地区复绿增绿、水草丰茂,草原生态和牧民生活越来越好。
防沙治沙力度进一步加大,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十年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78亿亩、石漠化治理任务5385万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达到2658万亩,建立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41个、国家沙漠(石漠)公园128个,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53.1%,圆满完成到2020年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的目标任务。最新调查显示,全国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比十年前分别减少7500万亩、6488万亩和7895万亩,沙区、石漠化地区植被平均盖度分别增加2.6个、5.78个百分点。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三大沙地和库布其沙漠均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通过推进荒漠化治理,陕北沙地由黄变绿,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我国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在宁夏共建全球首个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称赞: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我国的成功实践,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湿地保护修复全面推进,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基本建成。实行湿地面积总量控制,把重要湿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国土“三调”将湿地列为一级地类,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4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湿地面积达到8.5亿亩左右。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400多个,指定了64处国际重要湿地、29处国家重要湿地、1011处省级重要湿地,设立了901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率超过46%。13个城市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每年开展的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监测表明,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生态功能有效发挥,总体呈向好趋势。杭州西溪、大理洱海、东营黄河口、盘锦辽河口等大美湿地成为亮丽的生态名片。
二、实行精准治理精细管理,科学绿化迈出重要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坚持科学绿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要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近些年来,针对造林绿化普遍面临的“在哪种、种什么、怎么种、怎么管”等问题,林草部门研究提出了科学绿化的对策措施。
全面推行落地上图,造林绿化实现科学管理。开展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全面摸清并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中明确造林绿化空间,作为造林绿化任务安排、用地落实的主要依据。调整国土绿化结构和布局,合理确定绿化规划和任务,科学安排绿化用地用水用种,因地制宜恢复林草植被。全面实行造林绿化落地上图,以国土“三调”及其年度变更调查成果为底版,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落地上图管理体系。实行年度造林计划任务带位置上报、带图斑下达,实现直达到县、落地上图精细化管理,提高了造林绿化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重庆市林业局、规划自然资源局密切协作,建立造林绿化落地上图联合会审制度,专班推进落地上图相关工作。山东省财政专门安排落地上图成果审核工作经费,并对落地上图造林成果进行补助,调动了基层开展落地上图工作的积极性。
不断扩大试点示范,国土绿化模式更加丰富。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积极探索生态治理模式和国土绿化方式。开展了66个林草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实施了40个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在7个省(区、市)开展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创建了41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加强珍稀林木培育、森林经营等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国有草场、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建设等试点。重庆市创新实施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由增绿空间有限的县(区)向其他县(区)购买森林面积指标提高其森林覆盖率,全市共签约8单协议,成交金额9.06亿元。福建省引入各类企业参与林业生态保护修复,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协调对接,采用林权抵押、产权融资等方式,保障科学绿化资金投入。
着力提质增效,造林营林质量精准提升。质量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林草部门坚持从种苗、造林、管护和森林经营等各个环节抓起,把质量贯穿国土绿化全过程。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编制实施首个全国森林经营规划。坚持造管并重、乔灌草相结合,森林林龄、林相结构趋于合理,森林生态功能明显提升。初步建成国家和省两级,原地异地设施保存相结合的林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建成各类林木种子生产基地2360个、保障性苗圃641个,优质林草种苗供应能力明显增强。推广使用乡土树种草种,全国28个省份制定印发乡土树种名录,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从51%提高到65%。北京市2021年新造林乡土树种使用比例达85%以上,异龄、复层、混交配置林达到80%以上。黑龙江省2021年种植珍贵树种占人工造林总面积的43.2%。河北省推广种植云杉、落叶松、桦树等碳汇树种,助力举办“零碳”冬奥会。
三、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生态保护修复取得重大进展
重点工程是国土绿化的主要载体,在生态治理中发挥着主体作用。近年来,着力解决工程项目资金分散、建设任务相对单一、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等问题,按照系统治理要求整合工程项目、配置各类要素,不断增强治理的整体性、协同性和科学性。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天然林实现全面保护。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实施范围在一期工程基础上增加丹江口库区的11个县(市、区)。2014年在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开展了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2016年起全国全面停伐。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修复,全国所有天然林得以休养生息,建设公益林3亿亩,开展森林抚育2.73亿亩,培育后备资源1651万亩。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成果得到巩固扩大。在巩固第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基础上,2014年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两轮退耕还林还草累计实施5.2亿亩,占同期全国重点工程造林面积的40%左右。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4个多百分点,年均生态效益价值总量达1.42万亿元,工程政策补助惠及4100万户1.58亿农民,2020年全国退耕还林还草综合效益2.4万亿元。陕西省延安市累计退耕还林107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4.57个百分点,昔日的黄土高坡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云南省通过退耕还林培育发展软籽石榴、芒果、澳洲坚果等一批特色产业,有效促进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加快三北工程建设步伐,重点区域得到有效治理。十年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第五期工程全面完成,在三北地区的重点治理区域,集中开展了15个百万亩防护林基地、2个规模化林场、33个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县建设。五期工程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7906.8万亩,三北地区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61%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45%以上的农田牧场实现林网化保护,祖国北疆“绿色长城”更加坚实,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等功能明显增强。
扩大国家储备林建设规模,木材安全保障得到强化。自2012年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试点以来,建设范围扩展至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897个县(市、区、旗、场),建成国家储备林8869万亩,森林蓄积增加4亿立方米。国家储备林建设为维护国家木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年来,还持续实施了草原生态修复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石漠化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修复等工程,重点生态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得到了集中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