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儒家思想正是滋生于典雅的宗周礼乐文明,“中华文明”素以礼仪之邦相称,其思想深入影响到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
园林更不会幸免于此。当我们陶醉于传统园林的美景之时,随时可以从园林的组成元素和意境表达之中感受到这些无形的思想。
01儒家礼乐思想
第一,儒家礼乐思想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礼乐思想,在《周礼》、《仪礼》、《礼记》“三礼”的基础上,在反复与游移中逐渐向“五礼”靠拢。
强调适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融合方面的需要,而与这种需要相适应的,就是古文经学的崛起并把《周礼》的影响推到了一个高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礼乐思想最大的成就就是系统地强调了伦理道德思想,使儒学在玄风强劲、佛学大盛的社会环境中始终具有自己的位置,使各封建统治者以儒治国成为可能。
隋唐是礼乐思想的成熟时期,欧阳修在《新唐书》中所云:“唐之五礼之文始备,而后世用之,虽时小有损益,不能过也”。
宋明时期,儒学扭转其式微的局面,以新的面貌“理学”示人,在内部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之下,礼乐思想仍保持其鲜明的特点:
强烈批驳理学对人性的侄桔,肯定“人”的价值,回归先秦时期的礼乐精神。到了清朝时期。
儒学学者以“舍理崇礼”为己任,此时的儒学以“朴学”的面貌再次出现,将人的性情作为礼乐思想的根本基础,也是对早期儒家礼乐思想的回归。
儒家礼乐思想并非独立的思想体系,它植根于儒家传统思想之中并与之相生相伴。
第二,儒家礼乐思想内容
儒家礼乐思想的内容和涵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提出用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用乐来感化人的内心情感。
使人自发地按照礼的规范行事,引导社会各阶层正确梳理人与人、情与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等的关系。
其中蕴含丰富的有价值的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正如《乐记》中所言“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儒家认为至美至善的音乐并非提供生命个体感官上的低级享受,它是需要“天”、“地”万物的规律协调方能实现。
因此,只有天、地、人三者三位一体,即个体生命与自然、人类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才能使个人身心、社会国家、天地自然达到和谐。
正是由于儒家深刻认识到音乐对于人心的强烈影响,因而认识到礼乐教化人性的重要功能,其根本出发点就是以“和谐”为核心,由音乐的中和到达情感中和的至高境界。
儒家通过礼乐教化使个体成为可以实现理想社会的完美之人,这种对“成于乐”和“游于艺”的认识,早已超越了智慧和道德的范畴。
而将人生这一个中国文化艺术的主题引向审美。儒家经典中大量与此相关的命题如“有朋自远方来”、“安贫乐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