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起当初为何选择与植物打交道,她的回答带着明显的时代烙印:“上世纪八十年代和现在不一样,填饱肚子是第一需求,就想考一个大学,毕业后有份体面工作。”
这份工作后来在很多人看来并不体面,周金萍曾在工作时亲耳听到有家长教育孩子:“你以后要好好读书,不然就只能像她一样,干这种工作。”甚至她的父母也不理解。
周金萍(右三)年轻时和同事合影。受访者供图
周金萍是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城管局园林绿化科的一名工作人员,干园林绿化工作33年的她,见证了安宁市城市景观的数次更迭。
作为云南省首批国家园林城市,安宁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2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91平方米,当地“推窗见绿、开门见园、四季见花”的城市公园绿地布局正在构建。
美丽家园的建设,离不开数代园林绿化人的坚持与追求,其中自然包括周金萍。
“下地干活”
周金萍家在安宁市温泉镇(现温泉街道),生活在农村的她,小时候下地干活稀松平常。可她没想到,后来上大学,甚至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还要“下地干活”。
两种“下地干活”有什么区别吗?且看。
1987年,周金萍考上西南林学院(现西南林业大学),没什么具体目标的她成为该校园林专业的第一批学生。
相比理论,园林专业更侧重实践。实践就要“下地干活”。
周金萍记得,大学时她曾和同学被安排去玉溪易门的龙泉公园实习一周,主要工作是实地调研后对龙泉公园进行规划。“当时的龙泉公园只有一座小房子,一些大树,水特别清,我们在山里走来走去,挖这个树根那个植物的,然后根据调研结果进行规划。”她说。
带着“下地干活”的经验,1989年,两年专科毕业后,周金萍被分配到位于安宁市中心的百花公园——一个始建于1981年,新中国成立后安宁市新建的第一个公园,开始正儿八经与园林绿化打交道,也从“下地干活”中总结经验,慢慢成长。
“发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安宁城市规模小,街道窄,绿化单一,百花公园附近只有广玉兰、枇杷树、悬铃木、雪松等品种不多的植物。
来到百花公园后,周金萍从苗木管护做起。她记得,那时刚毕业,公园没剪草机,剪草、锄草得用镰刀、锄头,虽说生活在农村,可这些工具用起来还是不顺手。特别是镰刀用着用着钝了,她不会磨,只能慢慢学。
“那几年,手根本不像女孩子的,都是茧子。”周金萍诉着当年苦,脸上却带着笑。
更难的是挑粪。“当时给植物浇粪,得一担子一担子挑,那种味道,现在想想都受不了。”周金萍说着,脸上表情丰富起来。
公园管护除了辛苦,也有成就感迸发的时刻。
四季海棠,正如其名,四季都可以开花,且花开得很漂亮。周金萍记得,当时为培育四季海棠,可是花了番功夫。“播种四季海棠时,种植土得消毒,如果不消毒,发芽率就低。”她回忆说,当时条件有限,找不到适合的药物杀毒,她们就给种植土“晒太阳”,试着用阳光杀毒,可晒了半天,发芽率仍不高。
咋办?左思右想,周金萍想到用公园食堂的蒸锅蒸种植土,用蒸汽杀菌,说不定效果好。
效果果然不错,四季海棠的发芽率一下子提升了。周金萍说,这套杀毒方法此后一直在百花公园沿用,直到有合适的药物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