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九狮山”与中国园林史上的动势叠山传统
   “九狮山”与中国园林史上的动势叠山传统
 
  中国园林假山营造一般被认为追求模仿自然山水,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所追求的宗旨。如刘敦桢先生指出,“叠石造山,无论石多或土多,都必须与山的自然形象相接近,这是它的基本原则。[1]”这在当代得到普遍认可,未见异议。然而,在园林史以及现有遗存中,有一类将山石作动物象形欣赏的假山营造,以“九狮山”为代表,与这种观念并不完全符合,但历史文献中的评价并不低;当代学术界对此的评价,既有严厉批评,也有不少赞赏,呈现出剧烈的反差。例外的存在、以及认识的不一致,显示这一问题值得仔细探讨。本文将进入历史文化的语境,尝试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理解。
 
  之一“九狮山”与其他动物象形叠山
 
  首先,让我们较为细致地了解一下历史与遗存中的“九狮山”以及其他动物象形叠山的状况;同时,也关注一下历史及当代对这些叠山案例的评价认识,尤其是其中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具体的问题以及研究的方法。
 
  一、“九狮山”案例与评价
 
  以欣赏动物象形为特点的传统园林叠山,“九狮山”最为突出,不仅案例丰富,记载也最详实。历史上最著名的“九狮山”营造,出现在清中期的扬州。当时扬州造园兴盛,甚至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2]之称;而造园以叠山为突出内容,其中“九狮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一种特色鲜明的叠山风格,如当时文人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记述: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垒石胜,余氏万石园出道济手,至今称胜迹。次之张南垣所垒“白沙翠竹江村”石壁,皆传诵一时。若近今仇好石垒怡性堂“宣石山”,淮安董道士垒“九狮山”,亦藉藉人口。
 
  淮安董道士所垒的“九狮山”,与其他著名石假山一起,成为扬州造园叠山的杰出案例;对此山,李斗又在该书对“卷石洞天”园林的叙述中有进一步详细描写:
 
  太湖石山,搜岩剔穴,为九狮形,置之水中。……狮子九峰,中空外奇,玲珑磊块,手指攒撮,铁线疏剔,蜂房相比,蚁穴涌起,冻云合遝,波浪激冲,下木浅土,势若悬浮,横竖反侧,非人思议所及。树木森戟,既老且瘦。“夕阳红半楼”飞檐峻宇,斜出石隙。郊外假山,是为第一。
发表评论